最近召开的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也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远景目标:紧紧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坚持“两个高质量”(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省(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一个高地(中西部创新高地)、一个家园(幸福美好家园)”的现代化河南。
“两个高质量”,是我省这些年一直坚持的鲜明导向,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关键所在;“四个强省”反映了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努力方向;“一个高地”,攸关我省发展新优势的全面塑造,树立了坚定走创新发展之路的明确指向;“一个家园”,顺应了亿万中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谋划和明确我省2035年远景目标,有利于我们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实施一批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统筹谋划好重要领域的接续改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两个高质量”“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不仅是目标和期望的抬升,更是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水平和层次的跃升,还意味着在全国大局中地位和作用的晋升。这不仅传递了一份坚定的信心、一种当仁不让的底气,也是一份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宣言书,动员和激励全省上下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开好局、起好步。
立足自身看河南,如今河南经济总量正在向6万亿元进发,人均生产总值跨过了8000美元的台阶,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亿元,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强化,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也到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时期。
置身中部看河南,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产业转移浪潮经历了美国—日本、欧洲—亚洲四小龙—中国东南沿海几个阶段后,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面临着重要的发展窗口期。作为中部第一经济大省,河南通过建设经济强省、开放强省、中西部创新高地等,引领中部地区崛起,可以说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黄河岸边看河南,不管是站在山头俯瞰三门峡大坝的雄伟,还是驻足桃花峪眺望黄河的宏阔,抑或站在开封黄河大堤上感悟母亲河的厚重,视野所及,黄河岸边越来越郁郁葱葱,一座座湿地公园、一片片景观林、一条条生态廊道在黄河岸边延展。2021年沿黄7市1区将建设沿黄生态廊道3.6万亩,黄河流域新设立8个省级湿地公园,建设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重点区域正在加大造林力度,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森林河南”计划、全省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正在快速推进。黄河河南段向来以地貌景观的丰富性著称,随着黄河河南段生态绿化工作的加速和生态强省建设的推进,母亲河的“绿裳”必将越织越密,河南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必将愈加突出。
放眼全国看河南,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由“东西差距”演变为“南北差距”,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迫在眉睫,重塑经济新优势、推动新发展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作为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的经济大省,再加上居于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枢纽区位,河南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有责任有潜力因时应势,以自身的“出彩”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之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再者,河南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的缩影,其经济发展状况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经济结构矛盾具有典型性,经济转型也有一定的探索性,中原出彩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河南的2035年远景目标也是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的“分解项”。
极目世界看河南,随着陆权、空权的勃兴,“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内陆地区同沿海一样跻身开放前沿,亚欧大陆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角,我省“空中丝路”也成为连接亚欧的重要桥梁和通道。前段时间,笔者去郑州航空港区采访,港区跨境电商业的逆势快速增长和包机货运业务的爆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我省“四路协同”“五区联动”水平的提升,功能性口岸体系的健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亚欧国际贸易枢纽的角色会愈发凸显,内陆开放高地的打造、开放强省的建设,不仅对河南枢纽地位的巩固、经济业态的丰富至关重要,对我国经济“内循环”“外循环”的联结互动,也是休戚相关。
前段时间,河南老乡秦朔那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不是河南人》在朋友圈刷屏,他说,“如果把今天的中国比作枝繁叶茂的大树,河南就是她看不见的地下的根”,又说“只有河南,最是中国”。从双槐树遗址的“北斗九星”到庙底沟遗址的彩陶花纹,从殷墟的甲骨文字到开封的城摞城遗址,从龙门石窟的造像到嵩阳书院的将军柏,河南文化之灿烂厚重无须赘言,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对于树立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意义也显而易见。从脱贫攻坚的胜利到全面小康的实现,从社会保障的完善到公共服务的优化,一亿河南人的“幸福指数”,攸关14亿中国人美好生活的“成色”。河南孜孜以求的“幸福美好家园”愿景,也正是中国念兹在兹的奋斗目标。
河南发展至今,一条至为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历史大势、时代大潮和国家发展大局之中去思考、定位和谋划。今时今日,我省紧扣时代脉搏,提出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是机遇所在,也是责任使然。全省上下唯有立足“两个一百年”、胸怀“两个大局”,激发起实现更高能级发展的强劲势能、持久动能,凝聚亿万中原儿女人人尽力、人人出彩的磅礴伟力,在大河之南、天地之中,续写时代华章!
十五年后的河南,会是什么样子?那时的我们,身边又会有哪些变化?网络上,不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个体层面思考、畅想全省发展大局。
“基本建成‘四个强省(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一个高地(中西部创新高地)、一个家园(幸福美好家园)’的现代化河南。”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二〇三五年河南远景目标,擘画了一幅美好蓝图,引人遐想、令人期盼。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科学认识是第一步。摊开这幅浓墨重彩的规划蓝图,有三个问题需要我们厘清:
何为“强省”?由“大”到“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关键词,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颜值更高、筋骨更壮、气质更佳,意味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意味着优势更优、短板变强、发展均衡。对照这一标尺,河南要建设经济强省,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高上,还体现在经济结构优、质量效益好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更要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设文化强省,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应该成为重要衡量指标;建设生态强省,其内涵既包括“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目标,也承担着“率先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时代重任;建设开放强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开放优势显著增强”,这是河南实现开放跃升的必然选择。
怎么算“创新高地”?“创新高地”意味着“人才高地”,只有让优秀人才汇聚中原、汇智中原,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成人才强省,着力夯实创新根基,把创新“引擎”做强,把创新“主体”做大,把创新“生态”做优,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如何定义“幸福美好”?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建成教育强省”“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这些对幸福美好家园的描绘,体现了中央要求、时代特征、河南实际,顺应了1亿中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蓝图催人奋进,征程任重道远。阔步向前的河南,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新形势下,过去的顺势而上变为现在的顶风而行,过去的相对平稳变为现在的风高浪急,过去的合作主导变为现在的激烈竞争,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把握机遇的难度更大,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更高。
从自身看,河南经过多年来的接续努力,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省,但在有些方面还不能称之为“强”。我省经济总量尽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五,却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偏低。与周边比,我们面临着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挑战。四川仅用三年时间就迈上1个万亿级台阶,安徽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要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沪苏浙和北京之行,更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差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上,差在新经济的培育集聚上,差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上,差在区域协调发展上。
但同时也要看到,河南优势很足、机遇良多。我省拥有1亿多人口、20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65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人口多,蕴藏的创业商机就多,孕育的创新活力就大。我省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上,先天的区位优势让我们有了更多借势联动发展的新空间,在东接长三角、北连京津冀、南通粤港澳、西牵成渝上有了更大舞台。我省工业家底比较厚实,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5%,是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后,我省以保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为引领,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仅能为出彩中原打牢底色,更将为美丽中国增添亮色,必定会成为河南的又一张“王牌”。
置身历史的坐标,放眼世界的维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的风口,拥有了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的机遇,到了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阶段,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信心和底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我省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奔赴新征程。在“快”上做文章,并不是片面追求简单的速度,而是在明确自身方位的基础上,在确保发展质量的情况下,不断自我加压提升效能,跑出“快节奏”“加速度”。
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河南这些年来的发展,已经让全国见识了河南的“体量优势”;在未来的战略机遇期,河南必将以更拼抢的姿态、更务实的作风,向全国展示河南的“质量优势”。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奋进吧,河南!(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